访问量:320762
日访问量:103

大气环境

  • 基于集成学习的北京地区空气质量站点订正模型

    时跃;勾润玲;石耀辉;马一帆;王璐;骆思远;薛禄宇;

    为了更好的利用机器学习方法降低北京市PM_(2.5)的预报误差。利用集成学习策略集成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对睿图-化学模式在北京市35个站点的PM_(2.5)预报进行订正,以黄村站为例选取适用于北京南部地区的最佳订正模型。结果显示,集成学习模型(WE_L3)和随机森林算法模型(RFE_L2)240小时(h)预报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58,比原模式的0.45提高了28.8%。当预报时效大于48小时(h)时,订正模型误差均低于原模式,在预报时效为216h时订正效果最佳,集成学习模型(WE_L3)MAE比原模式低14.07μg/m~3,下降了38.6%,RMSE比原模式低16.48μg/m~3,下降了29.6%,随机森林算法模型(RFG_L2),MAE比原模式低14.64μg/m~3,下降了40.1%,RMSE比原模式低17.06μg/m~3,下降了30.7%。空间检验显示,订正后PM_(2.5)在北京西北部站点偏差较低,向东南部偏差逐渐增加。综合检验指标,集成学习订正模型集成了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的优势,是黄村站的最佳订正模型。

    2025年01期 v.44;No.217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6K]
    [阅读次数:42 ]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利用逆温参数构建环境空气质量统计预报模型

    季浩宇;唐毅;谢南;杨翠香;张云波;惠富斐;刘馨语;

    攀枝花市市区低空逆温现象的时间变化规律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利用攀枝花市逆温观测结果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以当日20时逆温参数和环境空气污染物小时浓度为自变量,以次日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日均值为因变量,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构建了环境空气质量预报模型。对2024年1月至5月的环境空气质量预测结果显示,6项环境空气污染物中预测值和实测值标准平均误差NME最大的CO为24%,最小的O_3为9%;相关系数R,SO_2最小为0.317,CO为0.686,其他环境空气污染物大于0.7。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逆温参数更直接地体现出了在特定区域地形条件下逆温现象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以其构建环境空气质量预报模型,可以达到较佳的短期预报效果,在数值预报过程中为专家预测提供更准确的参考。

    2025年01期 v.44;No.217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阅读次数:18 ]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水环境

  • 典型系统泵站放江对城市河道水质弹性的影响分析

    张庆民;赵庚润;刘晨宇;

    泵站放江所造成的城市水质恶化问题已成为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重点,该现象在中小雨情境下尤为显著。为分析已建泵站放江时对河道水质的影响,采用数值模型分析中小雨情境下(P=0.15a、0.25、0.5a、1a)的河道水质恶化及恢复的过程,根据弹性分析方法构建水质弹性指标量化放江影响过程,为制定河道水质整治策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中小雨情境下,河道水质在放江后最高恶化至劣V类水的1.49~2.11倍,1日内影响范围最远约至2.5km;(2)依靠河道自身净化能力,恶化水质功能恢复周期在40d内,放江影响持续性明显;(3)加快河道水动力条件下,恶化水质功能恢复周期可以加速到12h。水质弹性分析方法为系统性量化方法,为综合性评估控源截污、末端治理和活水畅流等措施效果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01期 v.44;No.217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阅读次数:17 ]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对山地高原区大型水库水量水质的影响研究

    董徐艳;张火林;李璇;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水量水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深入研究山地高原区大型水库水量水质的影响因素,以独木水库流域为例,基于水文、水质和遥感影像数据,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和克里金插值算法分析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下游水量水质影响。结果表明:(1)2018—2023年,独木水库流域降雨量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分别占全年总降雨量的53.56%和23.15%;(2)独木水库流域水质有恶化趋势,超标因子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上升趋势明显,原因在于径流区内农村生活污水、农业种植和散养畜禽养殖等面源污染排放量增加;(3)出入库流量与降雨量、气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入库流量与降雨量:r=0.831,p<0.01;入库流量与气温:r=0.738,p<0.01);(4)林地、草地与水位、流量具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对涵养水源具有重要作用。建设用地、耕地、园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与水质成负相关,社会经济活动和耕地化肥农药产生的污染物流向水库,水质污染程度加大。

    2025年01期 v.44;No.217 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2K]
    [阅读次数:14 ]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生态环境

  • 水位和放牧对若尔盖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马婵华;徐争强;

    若尔盖沼泽湿地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占有重要地位,但水位变化和放牧严重影响着若尔盖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变化。通过野外采样分析对若尔盖地区3种不同水淹和放牧情况的样地进行分析,评估了不同退化情况下沼泽湿地的土壤有机碳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同无放牧活动影响且长期淹水的自然沼泽湿地相比,长期禁牧且处于季节性淹水湿草甸的土壤(0~10cm层)有机碳含量由168.9±13.1g/kg增加到了226.8±6.0g/kg;土壤(0~50cm层)有机碳密度由31.3±2.4kg/m~2增加到了37.9±1.5kg/m~2。长期处于淹水状态的沼泽湿地,水位轻度下降,会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但是,随着水位的进一步下降,土壤有机碳含量会大幅降低:在长期禁牧的条件下,干草甸的土壤(0~10cm层)有机碳含量比禁牧湿草甸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了64%;土壤(0~50cm层)有机碳密度下降了32%。放牧会进一步加剧土壤有机碳的流失。

    2025年01期 v.44;No.217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阅读次数:14 ]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河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响应

    魏丽欣;赵春雷;孟成真;张会;张良玉;

    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遥感数据,采用Sen趋势分析、M-K显著性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河北省植被NPP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时间尺度上,河北省植被季节、年NPP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夏季增长速率最快,夏季和年增长速率分别为2.44 gC·m~(-2 )a~(-1)、5.18 gC·m~(-2 )a~(-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NPP的增长速率最大。空间尺度上,各季节植被NPP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春季显著改善区域占比最大。年尺度的河北省植被改善区域占91.3%,表明河北省植被生长整体得到改善。河北省秋季SPEI呈上升趋势,干旱减轻,其他时间呈下降趋势,干旱增强。季节和年尺度上河北省植被NPP与SPEI相关性均以正相关为主,季节植被NPP对干旱的响应程度为夏季>春季>秋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林地、草地NPP对干旱响应较大。

    2025年01期 v.44;No.217 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1K]
    [阅读次数:11 ]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物理污染

  • 电动汽车加速状态下的电磁辐射水平探究

    朱杰;缪尔康;李垚;丁雨禾;高鹏;

    旨在探究电动汽车在加速状态下的车内电磁辐射水平及分布特性。通过对静止、充电和加速3种状态下9种车型的电磁辐射监测均值在不同频段下的分析,发现加速状态下电动汽车的平均电磁辐射值普遍偏大于其他状态。进一步比较加速状态下电动汽车在人体不同部位(头部、胸部、脚部)的电磁辐射水平,为进一步探究电动汽车的电磁辐射特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制定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措施,保障乘员的健康与安全。

    2025年01期 v.44;No.217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阅读次数:9 ]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后处理厂气载流出物源项研究与环境影响评价

    杨浩;冯敏;刘郢;郑平辉;马敬;

    合理地确定后处理厂气载流出物源项是后处理厂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后处理厂气载流出物环境影响评价是后处理厂取得建造许可证和运行许可证的重要工作。在核燃料后处理厂物料与放射性衡算基础上,研究了采用PUREX流程处理动力堆乏燃料的后处理厂运行工况下各类排气系统初始放射性源项和尾气量,对各系统夹带系数、净化系数进行合理评估,得到处理通量为5tUbi/d的核燃料后处理厂正常运行状态下放射性气载流出物源项,最终对核燃料后处理厂气载流出物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源项计算过程中所选取的参数基本合理,核燃料后处理厂放射性气载流出物与国外后处理厂批复值对比基本相当,同时满足标准(GB13695)中关于总量控制的要求,气载流出物对周围公众造成的最大个人有效剂量为1.15E-05 Sv/a,远小于厂址剂量约束值0.25mSv/a,厂址附近各类生物所受的剂量率最大值为1.60μGy/h,小于ERICA推荐的筛选值(10μGy/h),对公众和周围生物的辐射环境影响可以接受。

    2025年01期 v.44;No.217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成都市市政供排水工程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系统研究——基于成都环境水务建设有限公司实践探索

    李兴正;段江河;陶宏志;贺玉龙;巩亚冬;侯凌潇;徐逸然;

    市政供排水工程施工噪声,作为建筑施工噪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持续且高强度的特性,对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产生了显著的不良影响。为有效应对此问题,选取成都市作为研究案例,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噪声污染防治方案。研究基于成都环境水务建设有限公司供排水工程项目的实际噪声测试数据,详细分析了施工噪声的来源,如施工机械运行等,以及噪声的等效A声级等关键指标。通过综合运用现场监测、数据分析等方法,揭示了市政供排水工程施工噪声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施工噪声主要来源于重型机械作业与材料处理过程,且噪声强度在特定时段内尤为突出。从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入手,提出系统解决方案,以期有效降低施工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2025年01期 v.44;No.217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阅读次数:10 ]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环境经济与管理

  • 我国南方地区农村污水处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浙江省和四川省为例

    张健越;刘世婷;刘金凤;袁嘉悦;陈洪斌;

    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环境污染尚未根本好转,污水处理短板突出,是乡村振兴的薄弱环节。在总结农村污水现状的基础上,以浙江省和四川省的县域行政区为例,调查了该部分地区农村或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状况,分析了南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过程中存在的普遍共性问题,从污水收集调节、治污技术选择、污泥处理、设施设备管理、运行管理和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研究认为,为实现南方地区农村污水处理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污水收集和处理技术体系,建立完善可靠的运维管理机制,强化政府监管与协调。

    2025年01期 v.44;No.217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阅读次数:10 ]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中国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政策评价——基于政策工具的分析框架与运用

    陈圆;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而污水资源化利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力抓手。2035年,我国要形成系统、安全、环保、经济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格局,因此对我国污水资源利用政策进行探究分析,可以厘清目前政策的情况。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对47份我国中央政府颁布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政策工具进行样本选择,首先构建了污水资源化利用政策制定的分析框架,在其基础上对政策文本进行定义和编码归类。从基本政策工具、污水资源化产业价值链和污水资源化政策作用重点领域三个维度对政策文本进行计量和分析,发现政策工具总体使用存在失衡、政策工具的分布与产业价值链的需求契合性不足等现象,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帮助优化我国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政策。

    2025年01期 v.44;No.217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阅读次数:7 ]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上海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马丽;

    上海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已达100%,污泥资源化利用率也有显著提升。但当前污泥处理处置方式单一,资源化利用效率及技术创新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详细回顾了上海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方式的演变历程,并对当前的处理方式、处置效率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国家“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下,结合上海市在垃圾分类实施后垃圾焚烧能力的富裕、排水监管的加强以及泥质的持续改善等新情况,本文立足上海具体实际,综合考虑本市已建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现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及技术,提出了针对上海市未来污泥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面的发展建议。

    2025年01期 v.44;No.217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阅读次数:13 ]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昆明低碳城市试点建设退耦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中杰;蔺莉;汪艳如;李亚丽;张大为;

    为分析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成效,以昆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脱钩模型分析了低碳城市试点建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与CO_2排放之间的脱钩状态、退耦效应及其变化特征,并运用LMDI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CO_2排放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0年期间昆明市社会经济增速保持增长态势,而能源活动CO_2排放量总体呈现减少趋势,经济发展与CO_2排放整体呈现为强脱钩状态,能源活动CO_2排放退耦指数为1.16,且呈现“总体上升”的波动变化趋势,表明近年来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对昆明市能源活动CO_2排放的抑制效果不断增强;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因素呈现正效应,其贡献率分别为456.3%、198.4%,是能源活动CO_2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而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碳排放系数、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呈现负效应,其贡献率分别为-348.9%、-278.2%、-123.8%、-3.8%,对于能源活动CO_2排放均起到抑制作用。未来仍需对标能效水平较高、经济发展质量较好的城市,以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为统领,在重点领域实施科学有效的碳减排政策和措施,积极稳妥实现碳达峰目标。

    2025年01期 v.44;No.217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阅读次数:11 ]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生态修复法律制度完善研究

    刘刚;

    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法律制度,最大限度地恢复和保护受损环境。通过实践调查,发现我国生态修复法律制度存在多法交织权责不一、内容空泛操作性不强、生态环境修复责任主体界定不清、生态环境修复标准不清晰、生态环境修复资金来源单一、资金使用管理不力等诸多问题。考察与借鉴国外先进生态修复成功经验,结合国情,依据生态修复法律理论基础,提出制度完善路径:完善生态修复专项立法,基于“系统性”建立生态修复标准,建立包括主体、生态修复基金、监管的生态修复多元治理机制。

    2025年01期 v.44;No.217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环境监测与技术

  • 南京市典型污水处理厂进出水重金属含量的时间分布特征

    刘军;武宇峰;黄娟;吕婷;陈鸣;

    为探究南京市污水厂重金属污染的时间分布特征,选取3家不同类型的污水处理厂,对进出水样本进行持续5个月的监测,分析污水厂处理的重金属含量及水质指标变化。结果表明:进水重金属含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特性,其中2号污水厂进水重金属含量逐月降低,3号和1号污水厂进水重金属含量分别在7月(62.9μg/L)和8月(83.6μg/L)达到最低。各污水厂进水pH值与氨氮(NH~+_4-N)含量稳定,总磷(TP)与化学需氧量(COD)含量随时间波动。此外,2号污水厂重金属处理效果最佳,但去除效果一定程度上受时间变化影响,1号污水厂重金属去除率稳定,3号污水厂6月(7.99%)重金属去除效率较5月(61.21%)变化较大,7月(-97.63%)去除率最低,受时间变化影响显著。

    2025年01期 v.44;No.217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北江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预测模型研究

    黄成;吴剑;丁炜炜;吴淇钰;邱劼婷;张祺悦;王兴;

    在北江选取了4个自动实时监测水质的网点作为研究断面,利用水站在2021年藻类水华期间以及2022年至2023年跟踪期间实时监测数据和人工调查水生态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北江藻类水华机理分析,以叶绿素a输出作为表征藻类水华生物量,设置了3组不同参数组合进行BP模型演算,演算数据共155组,随机选取80%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其余进行模型验证。模型演算效果显示水温、pH、COD_(Mn)组合为最佳输入组合,BP模型误差较小(均方根误差为6.74μg/L,平均绝对误差为9.26μg/L),演算结果精度较高(可决系数R~2=0.892)。使用训练好的模型,输入水站在线监测数据对叶绿素a进行预测,预测值和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降至1.96μg/L。结果表明,水温、pH、COD_(Mn)对叶绿素a浓度预测效果好,此模型可较好地为北江藻类水华预测预警和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025年01期 v.44;No.217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阅读次数:9 ]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藻类智能检测仪在洱海流域的应用研究

    杨一艳;李泽坤;杨萍萍;寸晓丹;

    为验证藻类智能检测仪的可靠性,以及结合洱海流域的实际情况,探讨藻类智能检测仪在洱海流域的适用性,于2021年11月—2022年11月,对洱海流域的藻类开展藻类智能检测仪和人工检测比对实验。结果表明:藻类智能检测仪与人工比对的相对偏差范围在-78.91%~96.50%,重复实验的相对偏差绝对值范围在0%~96.07%,样品浓缩5倍时的方法检出限为0.2×10~4个/L,藻细胞密度在1000~10000万个/L,藻类智能检测仪与人工比对的一致性较好。藻类智能检测仪与人工检测藻细胞密度变化趋势总体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藻类的变化情况,在种属组成和优势种鉴定存在一定差异,也基本能反映藻类种群结构情况。鉴于洱海流域的特点,藻类多样性较高,种群结构随季节、时间变化较快,藻类智能检测仪需要进一步相对准确地定量藻细胞密度和优势种,图谱库需进行更新补充、训练、维护优化,检测过程应经常更换卡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025年01期 v.44;No.217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阅读次数:7 ]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试验研究

  • 双层人工快渗处理化工桶清洗尾水工艺优化研究

    林康;邢涛;佟洪金;雍毅;侯江;孟旭;林蕊;

    化工桶清洗废水污染物含量高、成分复杂,其尾水需进一步深度处理,目前仍缺乏有效技术手段。而人工快渗系统(Constructed Rapid Infiltration system, CRI)经长期驯化的特殊降解菌群,有望针对性降解该尾水污染,但采取何种工艺,参数如何调配仍不清楚。因此,以某公司化工桶清洗废水尾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层人工快渗处理,以提高尾水中COD(化学需氧量)、BOD_5(生化需氧量)、NH_3-N(氨氮)、TP(总磷)和TN(总氮)的降解程度为目标,利用正交实验法优化了系统填料层厚度、淹水时间、水力负荷和湿干比四参数的最佳运行工艺:填料90cm,淹水时间1h,水力负荷为80 L/m~2·d;湿干比为1∶3。其中,BOD_5和NH_3-N降解率受各因素影响较小,波动范围分别为95.68~98.37和94.49~97.65,进水水质水量变动时可不考虑更改工艺参数。TP降解主要影响因素为填料厚度,其次为淹水时间。当进水TP增加时,应增加填料厚度或更换填料,并延长淹水时间。而COD和TN降解率在主要影响因素湿干比为1∶3的情况下,淹水时间越短,越有利于COD去除,淹水时间越长,越有利于TN去除。实际运行时应先确定实时水质中,COD和TN何者为主要污染指标,再调整最优淹水时间。研究结果可为特殊行业尾水处理及工艺实时优化提供技术参考。

    2025年01期 v.44;No.217 123-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吡虫啉农药废盐中有机物的去除——溶剂萃取法

    陈诺;

    农药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农药废盐会对土壤、地下水造成不利影响,其复杂的有机成分导致资源化利用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吡虫啉农药废盐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乙腈、丙酮、二氯甲烷和DME 5种溶剂使用萃取法去除去除其中的有机污染物,研究了影响萃取效果的因素,找到了最佳萃取剂并对其萃取方法进行改进。结果表明,质量比、反应时间、极性对萃取均有正向影响,不同溶剂极性和分子结构不同造成萃取产物有所差异,其中甲醇效果最佳,对废盐中有机物的萃取率可达94.01%。采用甲醇萃取+水洗抽滤的方法,可将农药废盐中的有机物和杂质基本去除,回收氯化钠含量可达99.62%,满足工业盐使用标准。该方法简单高效,为农药废盐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2025年01期 v.44;No.217 1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基于三维荧光和高通量测序解析厌氧滤池启动效能

    李娟红;黄馨玥;刘忻;浩桐熙;管福征;

    为研究填料对农村污水厌氧滤池启动运行效能,以核桃壳MC和毛毡核桃壳复合填料AC为填料,研究厌氧滤池在水力停留时间18h,温度30±3℃下处理效能,利用三维荧光分析溶解性有机物DOM转化特征,并以高通量测序解析系统菌群结构。结果表明AC在19天后COD去除率为83.8%±1.5%,AC对COD和SS去除性能优于MC。三维荧光光谱显示进DOM以色氨酸蛋白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为主,出水DOM荧光峰强度降低,AC对DOM削减量高于MC。启动完成后Macellibacteroides、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和Syntrophomonas在AC为核心功能菌属,其相对丰度高于MC,AC和MC中主要产甲烷菌为Methanoregula,Methanolinea,Methanosphaerula和Methanospirillum,在AC中相对丰度高于MC。为快速启动厌氧滤池处理农村污水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1期 v.44;No.217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微生物菌剂及改性生物载体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实验研究

    叶欣;易春龙;

    目前成熟的污水处理技术主要针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很少被运用于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水产养殖废水不能被有效处理从而引起养殖环境和受纳水体的恶化。对此,以淡水养殖废水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研究自主研发的脱氮菌剂和除磷菌剂在不同污染物负荷、不同投加剂量及其与绳状生物载体联用条件下对模拟废水和鲈鱼圈养系统废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以模拟废水W3(COD 200 mg/L,NH_4-N 20 mg/L,TP 1 mg/L)为进水时,在2#、3#、4#反应器中分别投加8.6×10~5 cfu/mL除磷菌剂和0.5×10~3、1×10~3、1.5×10~(3 )cfu/mL脱氮菌剂后出水氨氮大部分时段均小于1 mg/L,实验组对氨氮的实际转化量高于空白对照组1#;出水硝氮浓度依次降低,最佳工况下4#反应器出水硝氮浓度小于5 mg/L,显著低于对照组1#且实验组对磷的绝对去除量显著高于对照组1#。绳状填料+菌剂联合处理方案对模拟废水和鲈鱼圈养系统废水污染物均有很好的转化效果。该研究可为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和回用提供技术支持。

    2025年01期 v.44;No.217 14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5K]
    [阅读次数:10 ]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声学测温装置耦合SNCR系统脱硝研究

    何术东;龙吉生;

    垃圾焚烧发电厂在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系统脱除氮氧化物过程中,有效的进行脱硝反应的温度区间为850~1100℃,其最佳温度区间为900~950℃。利用声波测温技术,在无时间延迟的情况下测得炉膛断面二维的温度场分布,结合SNCR系统喷枪安装位置进行区域化切割,通过温度控制喷枪的喷射状态,实现在变化的运行工况中,SNCR系统始终在最佳的温度范围内工作。结果表明:声学测温装置能快速准确的反应焚烧炉第一烟道的烟气温度变化,测温响应时间比热电偶响应时间快3~5min;声波测温温度场与SNCR系统耦合后,脱硝效率在氨水泵35Hz运行时提升19.09%~25.62%,氨水泵50Hz运行时提升5.98%~7.53%,为减少还原剂消耗、降低运行成本提供有力支持。

    2025年01期 v.44;No.217 154-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8K]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致谢

    <正>祥龙辞岁留祥瑞,银蛇迎新展宏图。值此2025乙巳蛇年伊始,《四川环境》杂志社全体成员向一直以来关心与支持期刊的广大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以及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过去的一年,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年,也是我们砥砺前行、收获满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科技之光更加闪耀。《四川环境》坚守初心,秉持着为读者奉献有深度的高质量文章,不断开拓创新,我们衷心感谢每一位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是你们的信任与支持,让《四川环境》在过去的一年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继续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25年01期 v.44;No.21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欢迎订阅四川环境

    <正>《四川环境》杂志创刊于1979年,由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管,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联合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性学术类期刊,是四川省唯一一家公开发行的环保类科技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51-1154/X,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3644)。杂志着重介绍与推广生态环境科研新成果,环境科技新知识、新方法,为促进环保人才成长、环境事业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服务。

    2025年01期 v.44;No.217 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