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329225
日访问量:0

大气环境

  • 基于Prophet模型和Mann-Kendall(M-K)检验法预测2025年西昌市空气污染物浓度及变化趋势

    潘亚群;刘碧;马波;王晓丽;

    利用2015—2024年西昌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月度数据,基于Prophet模型和Mann-Kendall(M-K)时间趋势检验法预测2025年西昌市环境污染物浓度及变化趋势。通过Python编译Prophet模型来分析西昌市环境监测近10年的数据确定突变点,完成西昌市2025年PM_(2.5)、PM_(10)、NO_2、SO_2、O_3、CO 6项污染物浓度预测,并采用均方根误差、可决系数及平均偏差误差等对模型拟合情况与预测值偏差情况进行相应评价。结果表明:Prophet模型可较为精准地对西昌市6项污染物浓度进行预测,进而预计2025年西昌市PM_(2.5)、PM_(10)、NO_2、SO_2、O_3、CO年均浓度分别为19.81、30.36、12.54、9.09、117.90μg/m~3、0.92mg/m~3;SO_2、NO_2、CO、PM_(10)、PM_(2.5)浓度表现为冬春季节高、夏秋季节低;O_3浓度变化趋势与之相反。PM_(2.5)和O_3是目前影响西昌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根据预测出的2025年数据,采用Mann-Kendall(M-K)时间趋势检验法分析西昌市2015—2025年间6项污染物的时间变化规律表明:2015年以来,SO_2、NO_2和CO年均浓度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M_(10)、PM_(2.5)无显著趋势,O_3显著上升趋势。该研究揭示了西昌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2025年污染物浓度预测,以期为西昌市空气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4期 v.44;No.220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VOCs排放量及减排量核算探讨——以某钢铁厂焦化化产区域VOCs治理工程为例

    杜波;李华;

    选取某钢铁厂焦化化产区域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工程,综合采用不同系数法核算比较了该治理工程VOCs排放量及减排量;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技术指南(2022年修订)》要求为基础,选用系数核算法1、系数核算法2、产排污系数法对VOCs排放量及减排量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三种核算方法VOCs减排量分别为100.672、97.173、179.755t/a,系数核算法1与系数核算法2在不同VOCs排放单元减排量核算结果均接近,说明本次核算结果较为准确,能够作为某钢铁厂焦化化产区域VOCs治理工程VOCs减排量的依据;产排污系数法核算结果明显大于其他两种核算方法,这与产排污系数法核算范围大有关。系数核算法与核算系数相关,其核算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需采用不同的系数核实方法对核算结果进行验证,同时,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系数”进行核算,同时进行平台管控,才能达到持久的管控和良好的减排效果。

    2025年04期 v.44;No.220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2017—2021年鲁西南大气污染与气象要素关系及污染天气分型的研究

    韩凤;李博;高飞;孙雪;

    利用2017—2021年大气污染物浓度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鲁西南地区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并基于大气环流形势对污染事件发生时所处的天气形势进行了分型。研究结果表明:(1)鲁西南污染天数最多的季节均出现在冬季,而夏季污染天数明显少于其他季节。(2)气压与污染物浓度成正相关,而气温、相对湿度、降水和风速与污染物浓度成负相关。(3)根据污染时500hPa天气形势,将鲁西南污染天气形势分为切断低压后部型、低槽过境型、转换型。(4)受切断低压后部型影响出现的次数最多,占54.5%;转换型出现的频率最低,仅占11.4%;低槽过境型占34.1%。

    2025年04期 v.44;No.220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河北省夏季近60年高温日数时空特征

    李莹;王浩;李文星;

    研究河北省不同气象地理区划的高温日数时空特征及其对应的环流形势场对高温天气事件及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河北省68个气象观测站1960—2022年逐日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对阈值法识别高温日数,统计分析河北省夏季五个气象地理区划高温日数的时空特征及其对应的环流形势场。结果表明:北部山区高温日数气候倾向率最大,平原地区最小,沿海地区、坝上地区以及北部山区近年来高温日数显著增加。在空间分布上,西部山区、平原地区、沿海地区高温频发区主要位于该气象地理区划南部,坝上地区、北部山区高温频发区位于该气象地理区划东部。当500 hPa位势高度场在120°E经度方向从北到南呈现“负正负”波列的分布形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中纬度地区从太平洋中部到贝加尔湖连成一条高压带,850hPa风场在我国东部地区上空从北到南呈现气旋-反气旋-气旋的分布形态,并伴有强烈的经圈环流时,有利于河北省高温天气的形成。

    2025年04期 v.44;No.220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水环境

  • 南河邛崃段水环境现状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钟林;刘义青;陈喆夫;梁红霞;肖明月;

    通过分析邛崃市南河流域水质及底泥污染特征,掌握了南河水环境现状、污染成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选取2023年南河及支流共17个监测断面,利用单因子指数法评价水质得出:TP整体超标率较NH_3-N与COD_(Mn)严重,中下游区段污染较上游重,2—3月、7—8月是污染较重时段,TP仍是影响南河水质的主要污染物。基于4个底泥监测结果发现,南河底泥受有机污染、总磷污染较重,重金属对南河存在低潜在生态风险。南河城区段水质受生活源、城市面源影响较大,中下游城郊段受农业面源、支流汇入、内源污染影响,根据不同区段水质、污染源情况提出了相关管控措施,为南河水环境改善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4期 v.44;No.220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胶东半岛雨源型河流浮游生物群落多样性调查与评价

    徐华;王晶媛;于基广;刘乔芳;申恒伦;

    为了解胶东半岛典型雨源型河流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水质的指示作用,于2023年7—8月对烟台市8条河流进行了浮游生物多样性及水化学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72属132种,其中绿藻门和硅藻门藻类占主导,分别有50种和42种,蓝藻门密度最高,硅藻门次之,优势种均为蓝藻门藻类;鉴定出浮游动物2门39属68种,其中轮虫54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5种,轮虫密度最高,桡足类次之,枝角类最低,优势种主要为臂尾轮虫和龟甲轮虫。冗余分析表明,水温、化学需氧量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影响浮游动物的为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氮。基于水质化学与生物学指标评价结果表明,大沽夹河、黄垒河、界河和东村河处于清洁至轻度污染水平,辛安河、内夹河处于轻至中度污染水平,五龙河、小沽河处于中至重度污染水平。

    2025年04期 v.44;No.220 4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土壤与固废

  • 若尔盖高寒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变化规律的研究

    马婵华;李彤;徐争强;罗义;赵利;牟畇屹;叶娇珑;

    1960—2010年间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若尔盖高寒沼泽湿地大面积退化,对此几十年间若尔盖高寒区域尺度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变化情况开展研究,采用野外采样分析的方法,通过对3个不同地区12个不同退化情况的样地的采样分析,评估了不同退化情况下沼泽湿地的土壤有机碳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寒沼泽化草甸在退化后前期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很快,之后下降速率逐渐趋于平稳;退化后期,随着植被的演替过程,植被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出现了回升的趋势。沼泽化湿地的“冻胀土丘”地形是影响湿地退化后土壤有机碳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因素,区域内分布有体积较大的“冻胀土丘”的沼泽化湿地能够在退化后的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土壤有机碳含量。

    2025年04期 v.44;No.220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基于生活垃圾渗滤液污染的四川“红层”区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研究

    王加雷;唐波;米莉;李敏;周文;

    以四川红层地区的四处典型垃圾填埋场为例,构建了二级概率风险评价模型,从地下水污染程度和对人体健康危害性两方面综合评估地下水污染风险。现场调查结果显示,运行状况良好的正规填埋场A地下水尚未被污染,而其他三座填埋场对地下水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因子包括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锰、COD_(Mn)及氨氮等,其中氨氮污染最为严重(超标4.98~735倍)。综合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地下水污染风险由高到低依次是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A>正规填埋场B≈正规填埋场D>正规填埋场C。最后,以污染风险最高的填埋场A为例,提出了“阻隔技术与P+T联用技术”的污染管控措施,可缩减65%~80%的地下水环境恢复时间,缩短54%~72%的地下水污染迁移距离。研究结果可为垃圾填埋场的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持,也为填埋场污染场地治理修复提供工程借鉴。

    2025年04期 v.44;No.220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生态环境

  • 黄河上游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研究——以红原县某历史遗留矿山为例

    杨显华;文辉;张律;李雨浓;桑玲玲;雷传扬;王玉;

    近年来国家在长江黄河上游开展了大量生态修复保护工程,修复治理后产生的生态效益是各方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双碳”战略背景下,生态修复工程产生的碳汇量及碳汇价值研究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选取四川黄河上游红原县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区,基于多期遥感监测、土壤有机碳采样测试等手段,综合运用土壤剖面估算法和水平空间估算法开展了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研究。结果表明:(1)矿区修复前基本呈现裸露状态,土壤有机碳储量接近于0,覆土复垦治理后,土壤有机碳储量达到5031.48 kg,矿区有机碳储量显著增长;(2)修复后地块土壤有机碳密度值远低于周边参考地类土壤有机碳密度值,还需较长时间方能恢复至自然生态系统状态;(3)在黄河上游高寒草原区,灌木林地和沼泽湿地修复后土壤有机碳密度值相对较高,生态修复碳汇效果佳;(4)生态修复工程土壤碳汇是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建议以5—10年为周期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土壤碳汇量估算研究。

    2025年04期 v.44;No.220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环境经济与管理

  • 城市污水厂提标改造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负荷研究

    路云霞;安浩;

    旨在评估污水处理工程在提升环境质量、削减水体外源污染中的关键作用,并探讨其在建设、运行、改造和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健康的潜在危害。采用污水处理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对实际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综合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评估涵盖了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改造和拆除的各个阶段,特别关注了废弃物的产生及其对环境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单纯提高出水排放标准,可能会对整体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导致综合环境效益下降。然而,通过优化排放标准和增加太阳能利用等措施,可以显著降低环境影响。具体而言,综合影响指标从2.04E+04 t/FU分别降至2.01E+04 t/FU和2.00E+04 t/FU,降幅分别为1.33%和1.79%。基于全生命周期影响分析,提出了提升环境综合效益的建议和展望,以期为发展高效环保、低碳排放的污水治理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2025年04期 v.44;No.220 7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我国动力电池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检视

    高磊;唐润梅;

    在国家政策支持、消费市场需求、电池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动力电池的使用数量亦逐年上升。为应对动力电池退役后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国家设立了动力电池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通过分析我国动力电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立法现状与特点,可发现该制度仍存在制度立法分散、法律刚性不足、监管职权较分散、消费者责任缺失等现实问题。针对该项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制度完善的相应举措:整合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立法、完善制度相关责任主体的责任条款、优化制度实施中的监管职权分配以及增加消费者责任条款。

    2025年04期 v.44;No.220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无废指数”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以四川省为例

    向仕甜;黄庆;谢怡;

    按照国家“十四五”时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总体部署,2025年需综合评估113+8个城市“无废城市”建设成效,进一步推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评价“无废城市”建设情况的量化评估方法,且各个城市之间资源条件、发展基础、战略定位等各不相同,因此,亟需构建适合评价“无废城市”建设成效的评价方法。基于“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聚焦“无废城市”建设中工业、农业、生活、建筑领域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等关键环节,以四川省为例构建了“无废指数”评价体系并应用,可量化评价“无废城市”建设情况,有助于识别“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优点和劣势,有助于管理部门及时调整决策方向,推进其“无废城市”建设进程。

    2025年04期 v.44;No.220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典型海水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模式对比与分析——基于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翟慧泉;李业燕;陆显菊;阳恩广;饶桂宾;

    近年来,广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海水养殖业得到了迅猛发展。2023年海水养殖产品量已居全国第五,但海水养殖尾水的治理工作依然严峻,养殖企业选择合适有效的尾水处理技术模式至关重要。以广西典型的4种尾水处理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全区3个地市的14家海水养殖企业进出水口进行取样检测,各污染物去除效率最高的尾水处理模式为三池两坝,去除效率最低的为鱼菜共生。从经济可行性分析,各尾水处理技术经济可行性相差不大,大部分养殖户均可接受,池塘原位处理模式单位面积成本占产值的比例最低,经济可行性最佳。按效益值来比较,南美白对虾的效益值均大于石斑鱼,各尾水处理模式效益值排序为三池两坝>一体化设备>鱼菜共生>池塘原位处理。综合评比,从环境经济可行性角度分析,以养虾为例,三池两坝、池塘原位处理可推荐作为海水养殖尾水处理模式推广应用。

    2025年04期 v.44;No.220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旅游协调发展及障碍因子研究——以攀枝花市为例

    杨鑫;杨梅;代佼;姚毅;肖钊富;

    为探索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旅游协同健康发展新路径,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资源型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增强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针对目前部分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欠佳,区域经济结构不均衡,旅游产业发展路径尚不完善等问题,以成熟型资源城市攀枝花市为例,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预测模型和障碍度模型,采用2011—2022年数据,测度攀枝花市生态环境-区域经济-旅游产业复合系统耦合协调状况,并预测未来五年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分析阻碍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子,以期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开拓旅游发展新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攀枝花市复合系统的耦合度高,系统发展模式主要是经济超前型和生态超前型。耦合协调度从濒临失调进入初级、中级协调阶段,复合系统逐渐由无序向有序方向发展。预测2023—2027年,攀枝花市生态环境-区域经济-旅游产业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大于0.8,协调关系将逐渐转为良好协调,并向着优质协调阶段发展。阻碍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子为:入境旅客人数、地方财政收入GDP比重、第二产业GDP比重、第三产业GDP比重、入境旅游收入总额、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2025年04期 v.44;No.220 114-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重庆市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及其地形梯度效应

    时任辉;许力予;陈英;杨鑫;聂贤文;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探究山地城市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地形效应,对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重庆市为对象,基于2022年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和DEM数据,运用InVEST模型定量研究重庆市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及其地形梯度效应,并采用GeoDa软件分析研究区域内碳储量的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1)2022年重庆市生态系统碳储量为1066.708×10~6t,其中林地碳储量最高,耕地次之。(2)空间分布上,碳储量总体呈中部低、东北和东南部高、西部中等的格局;碳储量存在局部自相关现象,主要表现为高-高聚集、低-低聚集。(3)碳储量的地形梯度效应显著,随海拔、坡度和地形位指数的升高而增加,受坡向影响较小。研究认为加强耕地保护、重点保障中高地形等级区域的生境质量,持续推进实施生态修复和林草保护等重点工程,对巩固提升区域碳汇能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v.44;No.220 124-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环境监测与技术

  • 云南省典型区域地下水Fe、Mn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孙梅娟;彭银霞;赵娟;杨跃伟;金玉;陈少聪;王有益;

    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云南省典型区域地下水Fe、Mn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Fe超标率为9.0%,Mn超标率为46.3%,Mn的超标率高于铁的超标率。(2)HCO_3-Ca·Mg型地下水点位Fe、Mn超标率高于HCO_3·SO_4-Ca·Mg型地下水点位,Fe、Mn易在HCO_3-Ca·Mg型地下水中富集。(3)研究区潜水中Fe、Mn浓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4)研究区地下水Fe、Mn浓度与pH无相关性;Fe、Mn与耗氧量(COD_(Mn))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且显著水平较高;Fe与Mn之间呈显著正相关,Fe与氧化还原电位(Eh)呈显著负相关。(5)研究区域地下水中Fe、Mn可能会通过饮用途径对对人体产生毒性危害,应加强溯源分析,排除健康风险。

    2025年04期 v.44;No.220 13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水文-同位素耦合示踪法解析地下水铅污染源——以某危废暂存库区为例

    魏琾;张萍;黄艳红;凌慧娇;李杨;卢玉秋;

    为探究项目区域地下水系统结构特征、污染物运移路径,并进行污染源溯源分析,以制定针对性的污染防控和治理措施,该研究对区域压覆矿土壤和非压覆矿土壤铅、铁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运用水文和同位素示踪技术对项目区域展开研究,对比分析项目区内各监测井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类型,同时将地下水混合样与各危废暂存库危废样品及区域压覆矿土壤混合样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压覆矿表层土壤中铅、铁的含量大于非压覆矿表层土壤,说明矿产资源分布影响土壤中铅、铁重金属的含量;项目区内地下水各监测井之间存在水力联系,地下水类型为溶洞裂隙水,无大型地下溶洞和地下河式的集中管道流;地下水混合样中放射成因铅丰度与区域压覆矿土壤混合样关联性更大,而与各危废暂存库危废样品关联性较小。因此,项目区域地下水中铅元素主要来源为区域土壤,而非危废暂存库的泄漏。水文和同位素示踪技术是在不清理危废暂存库、不检漏的情况下有效的水污染溯源方法,适用于复杂的地下水系统,可为管理者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控和治理措施提供有力依据。

    2025年04期 v.44;No.220 142-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试验研究

  • 基于堆叠集成模型的Na-B GCL渗透系数预测

    陈珂;彭道平;

    针对钠基膨润土土工合成黏土衬垫(Sodium bentonite Geosynthetic clay liner, Na-B GCL)的柔性壁渗透试验中渗透系数测定操作复杂且测定时间长的问题,设计了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 GBDT)、极端梯度提升决策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XGB)、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 MLP)、以及基于上述五种模型训练结果建立的堆叠集成(Stacking Ensemble, SE)模型,实现对Na-B GCL的渗透系数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最优模型为堆叠集成模型,最终的评价指标结果为: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 MSE)为0.461、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 MAE)为0.490,决定系数(R~2)为0.857,10倍误差区间覆盖率(Interval Coverage, IC)为84.5%,100倍误差区间覆盖率为100%。最后,通过实例预测对模型进行验证,证明了堆叠集成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该模型能够为Na-B GCL防渗系统的设计优化提供高效风险评估工具,有效保障区域地下水和土壤环境安全。

    2025年04期 v.44;No.220 150-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不同基质组合对陶粒蚯蚓垂直流湿地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魏驰原;陈浩洲;解静静;史培鑫;李海霞;

    通过构建陶粒为承托层的垂直流人工湿地,研究分析单一基质和组合基质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研究发现,相同水力停留时间内,人工湿地去除氨氮、总氮的较优选择为沸石(84.60%、84.02%)和沸石-火山岩-炉渣组合基质-有蚯蚓(81.76%、81.52%)。炉渣人工湿地对总磷的去除效果最高(57.00%),其次为组合基质-有蚯蚓(45.47%)。炉渣和组合基质对COD去除率高,分别为86.53%和80.48%。添加蚯蚓后,组合基质湿地的综合污染物去除率提升10%~15%。经过综合判定,选择添加蚯蚓的组合基质人工湿地处理校园生活污水。

    2025年04期 v.44;No.220 160-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轮胎道路磨损微粒在模拟人体消化液中重金属的释放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范秀磊;王申鹏;刘雨晗;蔡国栋;杨海枫;林姗妮;

    通过体外模拟消化实验、释放动力学模型拟合及控制变量实验,探讨了轮胎道路磨损微粒中含量最多的8种重金属在模拟人体消化液环境中的释放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所监测的8种重金属:Mn、Fe、Co、Ni、Cu、Zn、Cd、Pb在模拟消化液中均存在释放的风险,其中Zn的释放量最大,未老化与紫外老化的轮胎道路磨损微粒在胃液中锌的释放量分别达到1425.64、1596.69μg/g。老化作用通过改变轮胎道路磨损微粒表面的理化性质,显著促进重金属的释放,且释放行为符合Elovich和双常数释放模型,表明重金属的释放行为涉及多种机制的非均相扩散。此外,通过控制消化液中消化酶的有无,发现消化液中的消化酶对轮胎道路磨损微粒中重金属的释放行为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消化液中的酶、老化作用、轮胎道路磨损微粒的吸附作用是影响轮胎道路磨损微粒中8种重金属的释放的主要因素。

    2025年04期 v.44;No.220 166-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全国生态日

    <正>~~

    2025年04期 v.44;No.220 179-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欢迎订阅四川环境

    <正>《四川环境》杂志创刊于1979年,由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管,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联合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性学术类期刊,是四川省唯一一家公开发行的环保类科技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51-1154/X,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3644)。杂志服务于环境领域的研究、实践、创新与管理,关注环境科学与多领域的交叉融合研究,促进环境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可供从事环境科研、监测、工程和管理等科技人员交流学习。

    2025年04期 v.44;No.220 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